闵一得 (1758一1836),清吴兴(今属浙江)人。原名苕,字补之,一字小艮,道号懒云子。世为吴兴望族,其家与金盖山渊源甚深。自幼体弱,9岁尚行走困难,师事天台桐柏山高东篱律师,习导引术。足疾愈乃归家,研究性理之学,不为科举。后遇金怀怀、白马李、李蓬头,皆龙门派西竺心宗诸师,相与讲论,多所契合。乾隆五十五年(1790),往云南鸡足山拜访鸡足道者黄守中,道者则传以斗法。后继沈一炳主持金盖山教务,闭关修道。
闵一得在秉承全真传统丹法的同时,又兼承西竺心宗的密法,多采用符箓派的“云篆”及佛教的“真言”,对丹道的发展做出了一系列的贡献。如明确阐述了人体经络的赤、黄、黑三道,提出中黄直透法,对开窍通关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,并就“云篆”、“真言”与丹道修炼的密切关系进行了系统的探讨。这里,仅就这些贡献做一评述,以见闵一得丹法之奥妙,并涉及佛、道修法之融合。
一、督脉与任脉
道教在长期的修炼实践中,形成了一种对人体经络的独特认识,这种独特的认识集中表现在对任督二脉、三关三田的认识与把握。道教丹法内炼真炁,自尾闾沿督脉上升泥丸,复顺任脉降至下田,谓之河车搬运。尾闾、夹脊、玉枕三关为河车上升之路,泥丸、黄庭、丹田三田为河车下降之路。《钟吕传道集》曰:
河车者,起于北方正水之中,肾藏真气,真气所生之正气,乃曰河车。河车作用,今古罕闻,真仙秘而不说者也。如乾再索于坤而生坎,坎本水也。水乃阴之精。阳既索于阴,阳返负阴而还位,所过者艮、震、巽。以阳索阴,因阴取阳,搬运入离,承阳而生,是此河车搬阴入于阳宫。及夫坤再索于乾而生离,离本火也,火乃阳之精。阴既索于阳,阴反抱阳而还位,所过者坤、兑、乾。以阴索阳,因阳取阴,搬运入坎,承阴而生,是此河车运阳入阴宫。及夫采药于九宫之上,得之而下入黄庭,抽铅于曲江之下,搬之而上升内院。玉液、金液本还丹,搬运可以炼形,而使水上行。君火、民火本炼形,搬运可以烧丹,而使火下进。五气朝元,搬运各有时。三花聚顶,搬运各有日。神聚魔多,搬真火以焚身,则三尸绝迹。药就海枯,搬运霞浆而沐浴,而入水无波,此河车之作用也。[1]
张伯端《悟真篇》曰:
河车不敢暂留停,运入昆仑峰顶。”[2]
清粘本盛《道养初乘忠书》卷一亦言:
河车自坎离交姤之后,中生真一之液。液满即行河车运转。前路通达,自然逆升,仙翁谓上鹊桥、下鹊桥。又曰河车不暂停,运入昆仑顶是也。此皆自然,非所为而然,亦不知其所以然也。河车搬运时从尾闾上升,若虫蚁在背上行之状,亦即三车搬运之景也。
在这里,丹家高度重视任、督二脉的生理官能及内炼机理,认为任、督二脉为摄生之本。这种认识产生颇早,《庄子·养生主》说:
缘督以为经,可以保身,可以全生。可以养亲,可以尽年。”郭庆藩注:“人身惟脊居中,督脉并脊里而上,故训中。督为奇经之一脉。庄子正是假脉为喻,故下为保身全生等语。家世父曰:船山云,奇经八脉,以任督主呼吸之气。身前之中脉曰任,身后之中脉曰督。督者,居静而不倚于左右,有脉之位而无形质。缘督者,以清微纤妙之气,循虚而行,止于所不可行,而行自顺,以适得其中。[3]
元滑伯仁《十四经发挥》曰:
督脉者。起于下极之腕,并于脊里,上至风府,人脑上级,循额至鼻柱,属阳脉之海也。
督脉的主要功能有二,其一对全身阳经气血起调节作用,督脉行于背部正中,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相交会,如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会于大椎,与足太阳会于百会、脑户等,与阳维脉会于风府、哑门,所以督脉被称为“阳脉之海”。其二反映脑、髓和肾的功能,督脉行脊里,入络于脑,与脑、髓有密切联系。《素问·骨空论》曰:
督脉为病,脊强反折。
《难经·二十九难》曰:
督之为病,脊强而厥。
此间“脊强”和“厥”均是脊髓和脑的病变,皆归督脉。督脉又“属肾”,故与肾也有密切关系。肾为先天之本,主生殖,所以历代医家多认为精冷不孕等生殖系统疾患与督脉有关,常以补督脉之法治之。
任脉首载于《素问·骨空论》及《灵枢·五音五味》。以后《难经》进行了整理与修订,并纳入奇经八脉。滑伯仁《十四经发挥》、李时珍《奇经八脉考》记载了此经脉的循行分布及病候。其脉起于中极之下,少腹之内,会阴之分。上行而外出循曲骨,上毛际,至中极,同足厥阴、太阴、少阴,并行腹里,循关元,历石门(丹田)、气海(脐下一寸半),会足少阳、冲脉于阴交,循神阙(脐中)、水分,会足太阴于下脘,历建里,会手太阳、少阳、足阳明于中脘,上上脘、巨阙、鸠尾、中庭,上喉咙,会阴维于天突、廉泉上颐,循承桨,与手足阳明、督脉会,环唇,上至下龈交,复出,分行循面,系两目下之中央,至承泣而终,凡二十七穴。
任脉的主要功能有二,其一调节阴经气血。任脉循行于腹面正中线,其脉多次与足三阴经及阴维脉交会。如任脉与足三阴会于中极、关元;与足厥阴会于曲骨;与足太阴会于下脘;与手太阴会于上脘;与阴维脉会于廉泉、天突等。能总任阴脉之间的相互联系,调节阴经气血,统任一身阴经之脉气,故称“阴脉之海”。 其二任主胞胎。《太平圣惠方》卷一曰:
夫任者妊也,此是人之生养之本。
任脉起于胞中,与女子月经来潮及妊养、生殖功能有关。《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的:“(女子)二七而天癸至,任脉通,太冲脉盛,月事以时下,故有子。”及“七七任脉虚,太冲脉衰少……故形坏而无子也。”正是说明了任脉与女性月经、生殖功能的密切关系。
任脉之与督脉,一为阴脉之海,一为阳脉之海,同起于胞中,下出会阴,且相互交通,在功能上有密切的联系。李潆《身经通考·督任二脉导引说》曰:
夫人身有督任,犹天地之子午也。人身之任督以腹背言,天地之子午以南北言,可以分,可以合,分之以见阴阳不离,合之以见浑沦无间。此修真者之周行也。[4]
说明任、督二脉,一行于腹,一行于背,前后二脉相贯,对于一身之阴阳有重要调节作用,故古代养生、內炼尤重于此。此外,任、督二脉皆关乎肾,同人的生殖机能有关。而道教内丹之修炼,要害即在于炼精化气,炼气化神。
道教谓精、气、神为三宝,精、气、神被视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与物质基础,养生者以此作为祛病强身的基础,内丹家以此作为炼丹的药物。《太平经》云:
一为精,一为神,一为气,比三者共一位也,本天地人之气。神者受之于天,精者受之于地,气者受之于中和,相与共为一道。故神者乘气而行,精者居其中也,三者相助为治。故人欲寿者,乃爱气、尊神、重精也。[5]
三宝之中,精是生命的机能,人体中各种精微物质的总称。《素问·金匮真言论》曰:
精者,身之本也。
《灵枢·经脉》说:
人始生,先成精,精成而脑髓生。骨为干,脉为营,筋为刚肉,为墙,皮肤坚而毛发长。
这意味着人体各个部分都含有精的成分。但在人体之中,又以肾为藏精的要处,即所谓“肾藏精”。肾精的盛衰与否,直接影响人体的生长、发育、生殖能力与健康状态。因其功用的区别,精又分为先天精、后天精、生殖之精与脏腑之精。一般认为,先天精是禀受于父母,来源于人之先天。因其是随父母媾合而来,又能繁殖后代,所以又叫生殖之精。后天的精是指水分等营养物化的物质,它通过后天的脾胃运化而成。这些精微物质,平时贮在五脏,但以肾为本,故又称作脏腑之精。先天的精与后天的精,两者是互相依存、互相促进的。先天的精藏于肾,依靠后天的精不断充养,而先天的精为后天之精准备了物质基础。《许真君石函记》说:
元阳即元精,发生于玄玄之际。元精无形,寓于元气之中。若与外感而动,与元气分判,则成凡精。
明陈眉公《听心斋答客问》说:
精在先天时,藏于五脏六腑,氤氲而未成形;后天之念一动,则成为后天之精。
体会丹经的“精”,实即指生命机能,是生命的来源,相当于内分泌或性激素。
气,是生命的动力,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。《难经》说:“气者,人之根本也,根绝则茎叶枯矣。”《抱朴子内篇·至理》指出:“身劳则神散,气竭则命终。”在人体内,由于气分布的部位、作用、性质不同,而有不同的名称。一为元气,又称祖气、真气。它禀受于先天,藏之于肾及命门中。但它必须受后天精气的不断滋养,才能不断地发挥其作用。其二是宗气,为饮食水谷所化的水谷之气,与吸入的自然之气结合而成。它积于胸中,司呼吸、发声的功能,又有推动血液运行的作用。第三为营气,是由水谷精微所化生的精气。由用地胃生化后,转输于肺,进入脉道中,以营养全身,所以叫营气。第四为卫气,也是由水谷精微所化生的一种精气,其性剽疾滑利,善于游走窜透,它不受脉道的约束,而行于脉外。因为具有保卫体表、抗拒外邪的作用,故名为“卫气”。此外,还有肝气、肺气、心气、脾气、肾气等等。
神,是生命的主宰。指人的精神活动,包括感性的、理性的、直觉的意识活动,即大脑的功能。它是神态、知觉、思维、运动等生命活动的现象的主宰。它有物质基础,是由先天之精生成,并须后饮食所化生的精气的充养,才能维持和发挥它的功能。它在人体中居于主导地位。凡神气充旺,则身体强健,脏腑器官机能旺盛而协调;神气涣散,则一切机能活动的正常现象都被破坏了。古人把大脑、中枢神经的部分功能和心联系起来,所以有“心藏神”的说法。“心者,五脏六腑之大主也,精神之所舍也。”
三宝互相依存,密切相连,共同构成内炼养生的药物。张三丰《道言浅近说》曰:
精、气、神,为内三宝;耳、目、口,为外三宝。常使内三宝不逐物而游,外三宝不透中而扰、呼吸绵绵,深入丹田,使呼吸为夫妇,神气为子母。子母夫妇,聚而不离,故心不外驰,意不外想,神不外游,精不妄动。常熏蒸于四肢,此金丹大道之正宗也。[6]
三宝内炼的通道主要为任、督二脉,任、督二脉与诸脉相系相连,犹如一结构严密的生理运化网,承担着生命运化的功能。张紫阳《八脉经》云:
八脉者,冲脉在风府穴下,督脉在脐后,任脉在脐前,带脉在腰,阴蹻脉在尾闾前、阴囊下,阳蹻脉在尾闾后二节,阴维脉在顶前一吋三分,阳维脉在顶后一吋三分。凡人有此八脉,俱属阴神,闭而不开。惟神仙以阳炁冲开,故能得道。八脉者,先天大道之根,一炁之祖,采之惟在阴蹻为先。此脉纔动,诸脉皆通。次督、任、冲三脉,总为经脉造化之源。而阴蹻一脉,散在丹经,其名颇多:曰天根,曰死户,曰复命关,曰酆都鬼户,曰生死根。有神主之,名曰桃康。上通泥丸,下透涌泉,倘能如此,使真炁聚散,皆从此关窍,则天门常开,地户永闭,尻脉周流于一身,贯通上下,和炁自然上朝,阳长阴消,水中火发,雪里花开。所谓天根月窟闲来往,三十六宫都是春。得之者,身体轻健,容衰返壮,昏昏默默,如醉如痴,此其验也。[7]
俞琰指出:
人身血气,往来循环于上下,昼夜不停,犹江河之水相似。……鹿运尾闾,盖能通其督脉者也﹔龟纳鼻息,盖能通任脉者也。人能通此二脉,则百脉皆通。《黄庭经》云:‘皆在心内运天经,昼夜存之自长生。’天经乃吾身之黄道,呼吸往来于此,即任督二脉是也。[8]
李時珍曰:
任、督二脉,人身之子午也。乃丹家阳火阴符升降之道,坎水、离火交媾之乡。故魏伯阳《参同契》云:‘上闭则称有,下闭则称无。无者以奉上,上有神德居。此两孔穴法,金气亦相须。’崔希范《天元入药镜》云:‘上鹊桥,下鹊桥,天应星,地应潮。归根窍,复命关,贯尾闾,通泥丸。’《大道三章直指》云:‘修丹之士,身中一窍,名曰玄牝。正在乾之下,坤之上,震之西,兑之东,坎离交媾之地﹔在人身天地之正中,八脉、九窍、十二经、十五络廉辏,虚闲一穴,空悬黍珠。医书谓之任督二脉,此元气之所由生,真息之所由起。修丹之士,不明此窍,则真息不生,神化无基也。[9]
尹真人曰:
神既藏矣,是谓归根,归根曰静,静曰复命,将见神气相守,抱一无离。迨夫静极而动,则是神也,复乘气机上升于泥丸,于是河车之路始通。要知河车之路,乃吾身前后任督二脉也。夫气之始升也,油然滃然,郁蒸于两肾之间,浩浩如潮生,溶溶如冰泮,泛滥于五腧之上者,乃水经滥行,不由沟洫也。吾急以神归尾闾,使之循尾闾而上,至夹脊双关、上风府而至于泥丸,神与气交会于此,则其疏畅融液,不言可知。少焉降为新美之津,自重楼而下,由绛宫入气穴,归其所藏之处而休焉。如此循环灌注,久久纯熟,气满三田,上下交泰,所谓常使气冲关节透、自然精满谷神存也。造化至此,内炼之真境见矣。 [10]
打通任督为内丹起手功夫,亦称开关展窍。《秘传正阳真人灵宝毕法》曰:
背后尾闾穴曰下关,夹脊曰中关,脑后曰上关,始飞金晶以通三关。 [11]
尾闾关在脊椎骨的最下段;夹脊关在背中,与心相对;玉枕关在后头部,在针灸位的玉枕穴之下,与口相对。《尹真人寥阳殿问答编》曰:
脐轮之后一寸二分,嚯地一声,真元落于此处,号曰天心,一名气海,又曰神炉,乃胎仙元之根,是故又号天根,为炼精化气、炼气上升之地,是故又号坤炉。按即丹书之下田。下田之上,亦曰黄庭,乃是赤子立命之处。人之血心,名曰绛宫,不可修炼,只宜存养。盖以存液成血,养血化精,是亦要地。心之后而稍下,乃是中田,名曰黄堂,又名土釜,《易》曰黄中,道曰玄窍,乃仙胎结养之所,最忌后天三宝渗入者。顶中泥丸,名曰乾顶,一名天谷,又号内院,婴儿成形,升驻于此,丹书名曰上田,此处是也。”
“人之尾闾,在尻脊上第三节,一名长强,一名三岔路,一名河车路,一名禁门,其下曰玄关,其前日气海,乃阴阳变化之乡、任督交会之处,丹书名曰尾闾关者是也。人之背脊二十四节,上应二十四气,有关在二十四节头尾之中,一名双关,直透顶门,此即夹脊关也。人之后脑骨,一名风池,其窍最小而难开。欲开此窍,舌拄上腭,目视顶门,全仗神炉聚火,接续冲起,此关乃开。此关名曰玉枕,又曰铁壁也。 [12]
开关展窍,运气炼精,一吸便提,气气归脐,一提便咽,水火相见。尹真人曰:
人之呼吸,任乎自然,功夫全在两提字,静中略用意与目力为提,然太着意则反害之矣。‘一吸’入腹,略用意与目力,从阴根提起,纳之于脐。‘便提’者,提一吸之气,通任脉下半截,而纳于脐,所谓‘一吸便提、气气归脐’也。‘一提’即一呼,于一呼之中,略用意与目力提入督脉,从尾闾通背骨直至顶门。常人不通督脉,故尾闾亦谓之关,提入督脉,则尾闾便通腰间。夹脊亦一关也,尾闾、夹脊皆易通,而顶门一关最难通,故谓之泥丸。用功久之,则泥丸自通。通时乐不可言,昔人比之天上醍醐,又比之交媾。泥丸既通,则咽入任脉之上半截,而纳于脐。‘便咽’之咽,非咽精,亦非咽气,气从顶门落下喉间,略一纳便归脐矣。泥丸未通,全在两‘提’字用功夫。‘便咽’,则通关以后事也。一阴一阳之谓道,一呼一吸之谓息,呼吸皆归于脐,阴阳固济,所谓水火相见也。脐内一寸三分为丹田,‘归脐’则归丹田矣。未生时胎息于此,仙家炼丹亦于此,实为气之橐龠、一身之太极也。任督脉通,水火交济,每一呼吸,周身灌输,病何自而生哉? [13]
二、三道与中黄
“三道”,即黑道、赤道、黄道,为人体内修的三条重要通道。闵一得指出:
丹家理气,原有三道,曰赤,曰黑,曰黄。赤乃任脉,道在前,心气所由之路。心色赤,故曰赤道。而赤性炎上,法必制之使降,则心凉而肾暖。黑乃督脉,道在后,肾气所由之路,肾色黑,故曰黑道。而黑性润下,法必制之使升,则髓运而神安。原斯二道,精气所由出,人物类以生存者,法故标曰人道。丹家、医家详述如此。黄乃黄中,道介赤、黑中缝,位在脊前心后,而德统二气,为阖辟中主,境则极虚而寂,故所经驻,只容先天。凡夫仙胎之结之圆,皆在斯境,虽有三田之别,实则一贯,法故标曰仙道。”[14]
“盖按人身有三道,曰黑,曰赤,曰黄。黄道循肾前脐后中缝直升,是由脊前心后中缝直透泥丸者。赤道则由绛逆循,会黑附黄,顺升抵镇,复又会黑附黄而归绛;黑道由海会赤,附黄逆循,穿尾而透枕,复由镇位会赤附黄,循额抵池,顺下绛宫,复归于海。三道蹊径如此,而其得名之由,世鲜知之,其实身心意三宝是也。心属乾,乾之本位在离,其色赤,故名赤道,实即我身任脉也。任性炎上,学必使之下降。身属坤,坤之本位在坎,其色黑,故曰黑道,实即我身督脉也。督性润下,学必使之上升,此之谓颠倒阴阳,盖以督阳而任阴也。曰督曰任者,义取乾健坤顺焉尔。意属土,其色黄,故曰黄道。[15]
“三道”之中,黑道即督脉,赤道为任脉,黄道则循肾前脐后中缝,下抵会阴,直透泥丸,即为中脉者。根据闵一得所言,人体躯干正中的经络,除了前面的任脉和后面的督脉之外,在正中间还有一条脉,这就是中脉。因其脉在修炼中主意主神,且居于人体躯干正中,故称“中黄”。闵一得把打通中黄之脉的修炼称之为“中黄直透”,认为中黄直透是一种修炼的顿法。
闵一得指出,赤道属火,其性上飞;黑道属水,其性下坠。修行人必使其上炎者下降,下坠者上升,逆转河车,任督循环,水火既济,即三乘法中炼精化气的基础功夫,其所运化者,乃后天之精气,故闵氏称之为人道。而黄道位于任督之间,脉中所行,不容参杂丝毫后天,纯粹是先天境界,即“天仙家法”者。达此境界者,自然任督贯通,三宝凝化,性命圆满,较之三乘法更加直捷了当,乃是炼养功夫中的一种顿法。此顿法沿黄道、赤道运炼,不行黑道。以观照会阴(阴蹻)下手,以直达泥丸为功,但随真息,入华池,降重楼、下丹田,均留三五息,又至阴蹻。《泄天机》云:
乃于阳生之时,法用天目,照于阴蹻,但随真息阖辟,微微吸动阴蹻,随息起伏,自觉尾闾之前,启有灵窍,现觉窍内飕飕然,如磁引针,天地之真气,入于阴蹻,升从脊前心后夹缝中,直达泥丸,学须存留,约至三五息,听下华池,降由重楼下阙、下丹田,两地均须存留约有三五息,又至阴蹻,吸接后息所入之气,而须大存九息,始听上升。此后行持,一听自然,盖已得寓升降于阖辟中也。[16]
打通此黄道路径,从会阴起,中升前降,只凝神调息、一气循环而已。张三丰《道言浅近说》亦指出:
调息不难,心神一静,随息自然,我只守其自然,加以神光下照,即调息也。调息者,调度阴蹻之息,与吾心中之气,相合于气穴中也。 [17]
凝神调息,只要心平气和。心平则神凝,气和则息调。心平,平字最妙,心不起波之调平,心执中谓之平,平即在此中也。心在此中,乃不起波,此中即丹经之玄关一窍也。[18]
但修持中黄直透法,必须先通任督,性功精纯,方能成就,不然若参杂后天,容易弄出“闯黄”、“闹黄”的弊病。闵一得说:
体赤黑发乎离坎,学事还返,必自离坎淘洗,务要后尽返先,凡自化圣也。而世学通病在于欲速,每每躐等取进,致有闹黄惊疑之失……闹黄之害,小则脑胀,大则伤脑,其祸犹烈,不可不知。 [19]
可知欲通黄道中脉,必先通任督二脉。
对此內修的机理,《如是我闻》中亦说:
谨按功步,一循人道。盖其升则循督,降则循任。而任为赤道,督为黑道。学必尔循者,吕祖有言‘欲修仙道,先尽人道。’又曰‘人道不修,仙道远矣’。是以一身三宝,皆属后凡,不返不化,终归灭没。而或摄升摄降,无非有形浊质,识神以驭,不汇归炉,每每散滞关窍,适足填黄,攻之忌器,导化不从,为祸非细。法惟用意率气,扫除赤黑二道,抚恤关窍流离,焚贼巢穴,歼贼魁从。故有穿闾破关人行,又有息心止念圣功,所以除暴安良,正以化后返先也。故有‘欲修仙道,先尽人道 ’之玄训。是似人自情窦开后,玄关窍闭,真元身隐,一身关窍,贼众啸聚,黄中黄道,伏有后凡,势必靖人。故有‘人道不修,仙道远矣’之棒喝。 [20]
闵一得对中黄直透法不仅有全面的探讨,而且还着重探讨了丹道入手功夫。他得将开窍通关看作是丹道的最重要一环,强调在炼己筑基阶段,入手的关键环节是开启玄关一窍。他说:修炼上乘金丹,须开得玄关,方可下手。何谓玄关一窍?它在人身何处?他说:
按此窍在脊前脘后,而有形无形,未开谓之玄关,既开谓之玄窍。学者行到虚寂静笃时,此窍乃现,胎息于此也。我身元神,于此升降,乃谓得道道路也,谓得彻天彻地也。故此元神一入,自觉此中大无外、细无内也。丹书一名神室,又曰黄房,其名不一。总之,结胎养胎,造至脱胎,皆基于此处,第非后天三宝所得闯入也。盖以此处是黄中,先天休养之所,主君之堂,臣辅得入,须凭宣召者。若夫任督,乃为赤黑道,后天精血所由之径,为之导者,亦藉神气。世人未知分别,每有后天闹黄之弊。历古丹经,不敢径示由中升降,而但示以由任而降、由督而升,职此故也。是经慈示,实为万古未尝少泄之秘;而为证道捷径。是故谆谆导以自然。自然则无后天升降,升降纯是先天矣。”[21]
“中宫祖窍,洵是玄牝之门。但此中字,须要认得真,不要认做有形有所,乃是不偏不倚、无过无不及之中。故无方所,亦无内外.曰珠,曰黍米,又曰牟尼、舍利、金丹、太极,许多假名别号,皆在此中。取得,种得,炼得,圆得,脱得,化得也。[22]
总之,根据闵一得的描述,玄关一窍无形无象,无方无所,唯至入定、虚寂静笃之时,此窍乃现。
玄关一窍先天本有,但常人因识神妄心用事,迷于后天,玄窍遮蔽,所以开启玄关一窍的要诀是治心止念。他说:
但此中宫、此祖窍,开之入之,端在克己功纯,造至自然,以致虚极而静笃,则已深入彀中矣!一失虚静,便堕窍外。惟随机动静,不杂己念,则自头头合道。盖此一窍,道曰玄牝,……阳乃真阳,阴乃真阴,均属先天,故可统曰玄窍。”[23]
“盖此玄关一窍,上包过去,下包未来,个中真妄,各随类感,随感随应,神祗无得暂阻。有此要妙,古哲鉴之,是以致功玄学,首以克己为第一着。”[24]
在闵一得看来,只有通过克己止念工夫,扫除一切杂念妄想,直至达到虚极静笃境地时,玄窍即能自开。他说:
学知尽心穷理,自克原始反终,是知行并进之学。知之者心,行之者身,知行并进,身心不二,是为脚踏实地。能自第一着,实实体返体还,玄关自开。玄关一开,金丹大道修复,不落虚妄。而致开之诀,端自克己第一着始。克己功法,端自净心除妄始。从此死心踏地,一层层剥进,直至剥到道之髓处,始知真妄本无相,念妄则妄,念真则真,真妄之现,现于动念。古哲故以动念处为玄牝。盖阳曰玄,阴曰牝。金丹之道,修返纯阳之义。然而阳极则阴生,欲使个中无阴,无是理也。古哲修之,一归于真而已。是以日生日返,融归于一。斯一难名,强名之曰窍。[25]
总之,从治心止念入手,达于虚无静笃,玄窍自开。
需要说明的是,闵一得认为玄窍之名甚多,如神室、黄房、中宫、祖窍、玄牝、中黄、中田、黄中、缘中等。《太乙金华宗旨》曰:
止观是佛法,原不秘的。以两目谛观鼻端,正身安坐,系心缘中。道言‘中黄’,佛言‘缘中’,一也。不必言头中,初学但于两目中间齐平处系念便了。光是活泼泼的东西,系念两目中间,光自然透入,不必着意于‘中宫’也。”
这里所说的“中黄”、“缘中”、“中宫”,皆指玄关而言。闵一得注:
盖以‘中黄’,在人身地天之正中,即《易》之‘黄中’,释氏所谓‘缘中’,吾宗名曰‘玄牝之门’,乃生天生地、生人生物之玄窍。修真成道之基,基于此者。初学如何便得注此?故须假鼻尖以为准,始得光聚天目。天目为三光之都会,而山根为人身之性户,上达泥丸,中达‘黄中’,下通脐后者,故须凝聚光于此处,由此而下注,是乃不易之功法。[26]
显然,此之“中黄”,并非“三道”之“中黄”;前者为玄窍,后者为中脉。犹如“阴蹻”一词,医家谓之脉,道家指为窍,二者不容混淆。闵一得即讲“中黄直透”,又言“中黄意守”,这是两种不同的修法,学者当详辨析。
关于“中黄意守”的修炼,元明时期的道经中就已有记载。如《太上灵宝净明中黄八柱经》指出:
是以中黄之道,适正为本。知本者,不反不侧,不乖不偏,理上下,得四隅,知所以在,达所以存。知所在,故不失其方;达所存,故不遗其想。辨方知想,是谓正道。深于道者,能之。苟不深于道,则忘本务末,不归正中,而中黄之道乖矣。中言其位,黄言其色。知位不失,识色不胶,非位非色,得其所得。今黄天之炁,横于胸臆,明其本真,不迷不忒,此之谓信。何谓至信?信在其中,黄钟之宫,中炁所兆,年谷以丰。人生如是,可以守一。守一既修,八柱以立。八柱既立,金丹赫奕。三千功成,步虚升陟。[27]
柳华阳《金仙证论》对此阐述:
天心,名曰中黄,居于天之正中,一名天罡,一名斗杓。在天为天心,在人为真意。中宫若失真意,犹如臣失君主矣!”[28]
在闵一得那里,如果说玄关一窍的开启是进入丹道修炼重要门径的话,那么通关则是丹道的入门功夫。玄关一窍的开启意味着丹道修炼的真正入门,要达到丹道修炼并进入较高的境界和层次,还必须首先疏通任督二脉的各种关口。对此,闵一得强调丹道修炼的初级阶段应重视通三关、理任督。他说:
盖关有前三后三,通关所以理任督也。前三,所以理任脉;后三,所以理督脉。任通乃可理督。其理如此,然情实不然,还宜即吸即呼以理之。按吸,吸自海底阴蹻穴,自穴逆吸,透尾经脊,逾枕达巅,入于天谷。巅即昆仑,人头是也,谷即人脑之中,乃上田也。即自脑中下降,自鼻至上唇,乃与任合,会于华池。池乃舌底,故人口为华池,是乃理督之成法。呼则起自华池,顺经重楼,重楼,即人喉管,从此顺降绛阙。绛阙,即膺即胸堂。从此达中黄,即中田,从此达腹,驻于脐后深处,处曰气海,即是下田。从此达阴蹻穴,穴在粪门之前、卵囊之后,乃任督交聚处,是为理任之成法。盖皆以意导气,由想合道,乃初学通关必用之成法。吕祖曰:‘三三通,一半功,神而通之闭巽风。’巽风即鼻息。心静致极,息微若闭,导成胎息之法。道至胎息,乃是三三通后之神功,盖非别有神功也。学者初事通关,且循呼吸意导入手,关限已通,三田不芜,功加虚极静笃,则此胎息亦泯,乃为真息息。息者,止也,功造真息亦息,百脉亦停,六腑五脏,咸安咸泰,一点先天乃从此步收得者也。[29]
丹道修炼之所以要以通关为基本功夫,是因为常人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阻隔,使后天无法返于先天,只有打通先后天之间的道路和关口,才能使后天返于先天,炼就先天纯阳之金丹。而疏通任督二脉,自然就成为丹道修炼的一个基本方法。
闵一得详细地描述了开关展窍、周天运转的功诀及证验,文载《尹真人寥阳殿问答编》:
故我于斯时,一呼一吸,满口津液如饴,便宜烹炼,或留绛阙,或散经络,或注心后而入肾,各有妙用。故必当连咽,将此心火存烘,俟有化机洋溢,随意施行,终则导归气海,以火逼入。所谓液于是化血,血于是化精,精于是化气,气于是冲关透后者。然液之化血,必于绛阙;血之化精,必于两肾;精之化气,必于气海。如是化存,则下田三宝充盈,乃有无路可走之势,自然冲开尾闾,从太玄关逆流,隐隐觉有两股暖气上肾堂,过夹脊,历二十四骨节。《圭旨》有云:‘火逼金行颠倒转,自然鼎内大丹凝。’此之谓也。但至夹脊,学者道浅,宝积未富,那能一时便得直透而上?切勿烦燥欲速,惟自日日行之,意中须以心目相送,微用提撮谷道法,如辘轳循环,自然志至气次,时候一到,片晌之间,夹脊自开,双关自栖,直上玉枕。玉枕一关,名曰铁壁,居头凹之处,有一高骨,尤难过此,必须闭目上视,低头用意,直透此关,上至泥丸,与神交合。此时景象,有如雷轰电掣,火焚波沸,种种形声,似真似幻。切须牢守身心,勿惊勿喜,徐徐自定。清磬冷然,渗入两耳,泥丸昆仑之间,如火珠一颗,盘旋不已,隐现于眉间,觉从鼻内,而下向玄膺,仍自降入气管,乃由华盖、绛宫直抵丹田。此时身心快乐,难以言喻,所谓‘乾坤交媾罢,一点落黄庭’是也。学者如或真火稍微,再加微火吹动(是加巽风以鼓之。巽风者,鼻息也),微微抽添,又复如前,从后而上,从前而下,环绕不已,此即河车自转也。然后升前降,俱在骨节内行,不在皮肤内行。诗云:‘丹田直透泥丸顶,自在河车几百遭。’则铅枯而汞乾矣!此乃大周天火候。人之一身皆属阴,惟目属阳,盖目者阳窍也,故目之所到即心之所到,心之所到即气之所到,此收内药之妙也。治命桥,丹经未有及之者,独《金笥宝录》云:‘内有栖神窟,横安治命桥。’言之甚明。功夫行到纯熟,气穴中自然元气升起,如喷泡然,入于脐轮,横过治命之桥。此一桥也,前通丹田,后通命门,中空如管,乃元气往来之所。忽然两肾如汤煎;若尚有阴火,小觉微痛,盖‘龙战于野’之义,若阴火已铲尽者不痛也。徐徐滚上昆仑之顶,此时下而尾闾、中而二十四骨节都不经历,且更有一种妙处,并不由玉枕关,忽从两腮边上元始宫中,自慢慢降入山根,到鼻准,入人中,浓液凝入雀卵,从雀桥入舌下,历十二重楼,徐徐咽入中宫,则先天一立,后天退藏矣。所过之穴有阴气者,未免相战,微微作痛,盖战尽群阴始完全先天也。一正至而百邪难容,一窍开则万孔生春。铅气上升,汞气下降,铅汞之气浑圆于丹鼎之外,却病延年可成陆地神仙,金丹之道思过半矣。《圭旨》云:‘大道分明见此元,璇玑卯酉法天然。由中达外中全外,自后推前后即前。阳火进来从右转,阴符退后往西旋。霎时火候周天毕,炼颗明珠似月圆。’此明珠即婴儿种子也。 [30]
总结以上所述,可见闵一得对人体赤、黄、黑三道的认识十分深刻,对开关展窍、河车运炼、证验境界的描述非常精微,系统揭示内丹修炼与生命运动的内在联系,可以说是对道教丹道基本理论的一重大贡献。
三、云篆与真言
闵一得师承多家,既有龙门北宗嫡传,又广泛接触了其它各流派的学说,所以其内炼功法亦独树一帜,别具特色。他得西竺心宗的传授,倡“梵音斗法”。又援引道教符箓道法,阐《度人经》、《上清经》、《净明经》修炼之内秘。在讲述丹法口诀密语时,有“玄蕴咒”、“灵符”、“玉经”、“祝词”等经咒內容。[31]另有《天仙心传玄科》,含设坛、进坛、退休、告圆、开科偈、熔一真言、圣诰、情词、忏谢真言、云篆、普应真言等。可见将丹功与云篆、真言相结合,是闵一得丹法的又一特点。同时,其丹法除反复阐述玄关的重要性外,又以凝神眉心下手。从而显示了闵一得采纳佛教密法、道教符法,释道融合的特色。
闵一得博览三藏经典,广涉丹鼎符文,他说:
道有隐显,释有显密,均贴受授而设,各须心领,毋滞成见,致障道眼。古哲切诫者,虚堕言铨而已。余初未悟其旨,尝为注释道宗奥典,经如《大洞玉经》,咒如《智慧真言》等,而于释宗密部,不敢饶舌,以非华言,不可推测耳。 [32]
他纂辑《雨香天经》,宣称此经乃玉清神母口授元始法王,列圣相传,遂有文字,均系云篆。
旌阳许祖以难记忆,谌母为降口授奇义,许乃翻成世楷,编成四言章句……,以便流传,名曰《玉章经》。其五言古本,虽称传自春秋时,而究出宋代时待宸林灵素真人。五言苏本,或谓传自李环阳,或谓传自梓潼君,或谓传自许远游。三言本,则传自西方,为棘彝大士所编。七言本,编自洛人宫无上,于南宋时,授之辽相刘操者。今首稽初传,并无句法,逐字胪列于简端,以仍其文之始。[33]
在注释《大洞玉章经四言古本》中,闵一得自称他得之太虚翁,持之三十余年,忽忽若有觉。从而细究之,豁然洞启,乃随所见诠释之。
经文曰:
堂运推入,连广灵都。
闵一得注:
此两句示人内运入手之则。堂,运堂,天目是也。运,旋运,法如磨镜然。推,却也。却除云气,则堂明如月,法须闭目,运我目光,云雾自除也。入,运入也,法从天目而运入之,即内视初步功夫。连,不断貌。广,高大貌。灵,灵台。都,都邑,三田九宫是也。一解句首堂字为加意,盖取加土曰堂之义。意属土,加意,即加土也。此种内观,必先专气致柔,万缘放下,一灵独露,微举真意,如上运秘加功,乃可现有。而忌滞景,又戒忘虚。虚乃道体,见有而忘虚义者,未有不有囿而勿脱也,故戒之。 [34]
这是讲内运入手功夫。
经文曰:
郁罗殊邈,育弗超散。
闵一得注:
郁,庶富。罗,广大。殊,不一。邈,莫测。言其中山川之广,宫室之丽,人物之庶,风俗之殊,情性之异,还有舟楫所不及,思虑所不到,是形容内有之,如外有也。不自靖焉,内障立出。法惟虚以笼之,灵以瞩之,使无过不及焉,其庶几矣。其法有四矣,曰育,曰弗,曰超,曰散。育者何?养之化之也。弗者何?拂之饬之也。超者何?羽之翼之也。散者何,开之释之也。然必使夫知自位焉,知自除焉,知自勤焉,知自苏焉,乃为无弊焉。其法盖自调心始,心调气自和焉。[35]
这是述调心调气之法。
经文曰:
防元德丘,寿贞固灵,寿天地晶。”闵一得注:“此三句宗师述示往圣授持玉经者,以勉后学义。防,堤防慎独之义。元,首善,心之本体是也。德,心德,得之于心者是也。丘,至圣先师之讳也。寿,不朽之义。贞,不败之义。固,不破之义。灵,太乙天尊之讳。曰寿天地者,言天地不坏,道亦不坏也。而佛经不作是解。以天之常清,地之常宁者,犹赖此气以常存焉,非天地之自能存也,此经之力也。体此经义,而存天地者,昆卢遮那如来也,故曰寿天地晶。晶,昆卢遮那如来之讳。盖言授是经,于是而寿彼天地者,昆卢遮那如来也。则知昆卢遮那如来,即性非人也。佛氏崇性,故尊曰如来佛云,是总颂此经之大力也。 [36]
在此揭示儒、释、道三教心法,融慎独、修性及寿宁为性命双修、仙道可成的阶梯。
《大洞玉章经五言古本》共十三句,亦言内炼至诀。闵一得指出,其科为春秋时王骀所传,林灵素真人手纂,萨守坚祖师祭炼科中亦备载者。
称骀曰鲁师,青童君之分神,降以度刑遗者,设为太乙慈等之主帅。传有五言太乙玄经,令宗师平时运于天目,存运既久,身有慈光,临行坐炼,放以按引诸苦爽,无狱不之破者。法士久持,身等元始法体,能与无始法王合而不二,上证大罗天卿,百不失一。其最下者,亦得九玄超拨,身证真官,没得尸解上道。乃天地间自然真文,一字有无量妙用,无量神通。矧汇而持之乎。此章一持,声出法随,方神听令,为诸经之祖根,万法之元始。”[37]
经文内藏修炼奥秘,三教心法。如:“星斗曜息命,炁防元德丘。炁寿贞固灵,炁寿天地晶”句,则述三教心法。闵一得注:
星,天星。斗,心斗。天以斗为心,人以心为斗,天有八万四千星宿,人有八万四千毫窍,暌之天,二而一者也。曜者,耀也。息者,熄也。命,天命,人所共禀者也。曜则生,息则死,其权操自斗,信也。而有不然者,惟至人能之,亦惟至愚者,能速其死。所谓君子造命,小人丧命,庸人囿命是也。炁者,气所化,神之谓也。神存则生,神去则死,炁乃人之命也。呼吸之,升降之,后天气也,不足恃以仙者也。炁则先天之至宝,似气而实非者,古人混之不辨,以炁乃气之所化也。不知炁乃神所使者,炁旺则气行而血活,譬如同一人也,帝与民是也,君圣则民安,神衰则气滞,保神即所以保气也,炁气之分在此。盖气乃无知,而炁则灵圣焉。炁乃心之体,气乃炁之用,故谓气犹炁也犹可,谓炁即气也,则不可。有清浊之分,有贵贱之别,有先后之殊焉。气炁辨,而修养之为仙;炁气不辨,而混保之惟寿。余故从而申说之,阅《玉经》则尤信矣。此一炁字,三教之所统实者焉。故曰炁防元德者,孔子也;炁寿贞固者,太乙也;炁寿天地者,如来也。防者何?防微杜渐也。元者,善之长也。德者,心之得也。寿也者,寿此炁也。贞也者,贞此炁也,亦防义也。固者何?固此炁也。盖以炁防,则其防也周,而元善存,心德全。炁寿时心寿,炁固则心体坚,外魔不得而入,此儒门宗师所续之下文。下句续自佛门宗师者,言我如来,且以此炁寿彼天地,安得清宁安我众庶,故我如来亦得称号曰昆卢遮那如来佛。” [38]
在《智慧真言》、《一目真言》、《增智慧真言》中所载大量的真言,多取自《太上灵宝净明洞神上品经》、《太上灵宝净明秘法篇》、《太上灵宝净明飞仙度人经法》。闵一得宣称这些真言皆传自谌母、斗中孝悌王,为礼斗宝笈。
或谓传自少阳帝君;有谓传许旌阳;而解解子笔录科,谓传自玉清神母,斗中孝梯梯王授于韩昌黎,南宋白琼琯先生得之于玄盖洞天,久为笔录家枕中秘。余阅《大藏辑要》,又为太慧尊者传于世,似由西域来者。其说不一。轻云子谓传自东华以授正阳帝君,正阳帝君历传吕纯阳、刘海蟾、张紫阳三祖师,张即亲授海琼白祖,以授鹤林彭,而后此真言盛传于世,奉笔录科者,不可少此云。”[39]
说明其符法来自净明道宗,且早已被內丹南宗所袭用。
云篆为先天真炁所凝,散布太虚,藏诸天府,授诸世真。后有谌母、许逊、陆静修,辑文传世。吕洞宾祖师医世济民,乃借用云篆,加修以证。其功诀简易,重在维持一念。所谓意诚心正,心正身修。
士学持运,只将云篆依次分存,或脐或脑,而序有先后。准而持之,先运王倪,次运金书,再次运篆,不可倒置。王倪惟何,○是也。金书惟何,○是也。
各种云篆皆用“天目”书写,向空而运。篆成,存想位于脐中、脑海,升降平,阴阳调,呼吸均,三元真气,自返先天,此之谓致虚,此之谓守静,从而精进,乃登圣境。[40]这种存想云篆法,颇似密宗之“修种子法”,而直接援自神霄派雷法。其金书被称为“元始”金书,见载于《道法会元》、《大梵先天斗姥奏告家传符秘》。
另有《祭炼心咒》,则取自道教正一派。闵一得曰:
按此心咒,传自萨祖,用于《五言玉章经》后,为法家之宝秘。法用白米七粒,书‘灭罪超升’四字。毕,盖以萨祖心印,铁师讳,太乙讳,太乙心印,元始金书,玉皇玉篆。毕,以青灵诀对米虚书,念此咒不计遍,以粒粒放光为度。收贮铁罐之中,每夜取以祀孤,其功最大。或放于铁罐之盖,盖有七星孔,行持者启师竣,跌坐观想,默持《五言玉章经》,存诸灵爽,附魂法粒,自能走入孔内。如七粒俱下,则为得度南宫,上生天界。若止一粒、二粒、三粒,不过罪业已消,生入人天。若有四粒、五粒、六粒,则入十善人天,必得富贵大善之身,去仙不远。故—晚不效,则行持不已,或行至四十九夜、八十一夜之久,未有不得奇效者也。[41]
深而穷之,寻其渊源,道教的真言则又援之佛教密宗。两宋之际的道教,即开始大量征引密宗的真言,如“斗母心咒”,一字不差的取自密宗所传“摩利支天真言”。《祭炼心咒》亦为密宗的真言,其曰:
唵。唆罗修。吺罗修。修罗吺。波露吒。华露吒。真灵吉帝吒。麻陀。
闵一得指出:
按此心咒,科本不之载,世世口传,五百年于兹矣。或于此咒,续以变衣变食诸咒,轻云子以为倒置不可从,故不之录。非秘地,其神效之源,在能诚持玉章经。欲习是科者,须先诚持玉章经十万八千遍,则行持时,此咒一诵既灵,不过百十遍,观想既周,便可勿持也。 [42]
闵一得借道教云篆,以阐內修之奥。他得西竺心宗的传授,故咒术多直接取自佛典。他辑《大悲神咒注》、《密迹金刚神咒注》、《持世陀罗尼经注》、《行持佛说持世陀罗尼经法全部》、《行持佛说持世陀罗尼经法规则》传世,这在道教中是相当罕见的。他宣称密法咒术皆为“纯阐佛性之功用”,“人能持诵,力士誓愿赴护,悉如彼愿。”云篆、真言乃为“教外别传”,蒙净明道许逊祖师所传,垂慈普度,接引上根,必修人伦之道,立定脚跟,方可修真悟性。修真重在体道,道无名相,一性一神而已。性命不可见,寄之天光,天光不可见,寄之两目。古来仙真,口口相传。故先师借《太乙金华宗旨》发明性命要诀,直示性功,不落第二法门。
性功修持,重在回光返照。《太乙金华宗旨》指出:
回光者,消阴制魄之诀也,无返乾之功,只有回光之诀,光即乾也,回之即返之也。只守此法,自然精足,神火发生,意土凝定,而圣胎可结矣。[43]
回光要诀有三,一曰梵天存修,二曰回光守中,三曰回光调息。
一曰梵天存修。“梵天”一词,本佛家用语。“梵”的意思是“清净”、“离欲”。印度思想将万有之根源“梵”,予以神格化,为婆罗门教、印度教之创造神。梵天创造梵文字母,并授予人类,梵文中的每个字母代表了一种力量。释迦佛的涅槃三德——法身德、般若德、解脱德,这三德秘密之藏是一切法的本源、一切众生的慧命。《涅槃经》中说三德秘密之藏,犹如梵文伊字∴之三点。道教借用梵文伊∴字,以表示双目和眉心。以左目应左点称日,右目应右点称月,眉心应上点称天罡,三光合聚,默照生光,即可调息,性命和合。《太一金华宗旨》曰:
诸子存诚妙用,尚有诀中捷诀。乃于万缘放下之时,惟用梵天∴字(即伊字也,梵天伊作∴,谓即日、月、天罡。在人身即是左目,右目与眉心。先天神人皆具三目,如斗母、雷祖是也。人知修炼,眉心即开,所开之目,名曰天日是也)。以字中点存诸眉心,以左点存左目,右点存右目,则人两目神光,自得会眉心。眉心即天目,乃为三光会归出入之总户(丹书所谓日月合壁之处)。人能用三目如梵伊字然,微以意运如磨镜,三光立聚眉心,光耀如日现前,既即以意引临心后关前(关即双关也),此一处出,按即玄牝之门,以意引之,光立随临,而毋忘‘若如’二字玄义,天心必自洞启。诸子遵循行之,别无求进之法,是在纯想于此,《楞严经》云:‘纯想即飞,必生天上。’天非苍苍之天,即生身于乾宫是也。久之,自然身外有身。[44]
丹道修炼,以精水、神火、意土三者为无上秘诀。所谓“精水”,乃先天真一之气;所谓“神火”,即天光也;所谓“意土”,即中宫天心也。以神火为用,意土为体,精水为基,炼尽阴滓,以返纯乾,不过消魄全魂耳。学人炼尽阴魄,即为纯阳。
其二回光守中。回光则天地阴阳之气无不凝,即道教所谓“精思”。守中,即道教所谓“返照”。《太乙金华宗旨》说:
圣圣相传,不离反照。孔云‘致知’,释曰‘观心’,老云‘内观’,皆此法也。但反照二字,人人能言,不能得手,未识二字之义耳。反者,自知觉之心,返乎形神末兆之初,则吾六尺之中,返求个天地末生之体。今人但一、二时中间静坐,反顾己私,便云返照,安得到头! 佛道二祖,教人看鼻尖者,非谓着念于鼻端也。亦非谓眼观鼻端,念又注中黄也。眼之所至,心亦至焉,何能一上而一下也,又何能忽上而忽下也。此皆误指而为月。毕竟如何?曰:鼻端二字最妙,只是借鼻以为眼之准耳。初不在鼻上,盖以大开眼,则视远而不见鼻矣。太闭眼,则眼合亦不见鼻矣。大开失之外走,易于散乱。太闭失之内驰,易于昏沉。惟垂帘得中,恰好望见鼻端,故取以为准。只是垂帘恰好,任彼光自然透入,不劳你注射与不注射。看鼻端,只于最初入静处,举眼一视,定个准则便放下。 [45]
显然,此回光守中法出自佛教的“观鼻端白”法。《大佛顶首楞严经》卷五载孙陀罗难陀言:
我初出家,从佛入道,虽具戒律,于三摩地心常散动,未获无漏。世尊教我及拘絺罗,观鼻端白。我初谛观,经三七日,见鼻中气出入如烟,身心内明,圆洞世界,遍成虚净,犹如琉璃;烟相渐销,鼻息成白。心开漏尽,诸出入息,化为光明,照十方界,得阿罗汉。世尊记我当得菩提。佛问圆通,我以销息,息久发明,明圆灭漏,斯为第一。
其三回光调息。调息的内涵是运用意识,通过调整呼吸,使之达到均匀,细缓、深长的程度。道教丹道认为,心息相依,寄心于息,息者自心。心意一动,即有呼吸。人之念头甚多至速,顷刻一念,即一呼吸应之。
故内呼吸与外呼吸,如声响之相随,一日有几万息,即有几万妄念。神明漏尽,如木槁灰死矣。然则欲无念乎,不能无念也;欲无息乎,不能无息也。莫若即其病而为药,则心息相依是已。 [46]
因此,回光调息的关键在于调心降念。
调息之法,全用耳光。
耳光者,内日月交精也。然精即光之凝定处,同出而异名也。故聪明总一灵光而已。坐时用目垂帘后,定个准则便放下。然竟放下,又恐不能,即存心于听息。息之出入,不可使耳闻,听惟听其无声也。一有声,便粗浮而不入细,即耐心轻轻微微,愈放愈微,愈微愈静,久之,忽然微者遽断,此则真息现前,而心体可识矣。盖心细则息细,心一则动气也。息细则心细,气一则动心也。定心必先之以养气者,亦以心无处入手,故缘气为之端倪,所谓纯气之守也。”调息者要善用心息,眼光自照。“目不外视,耳不外听,则闭而欲内驰。惟内视内听,则既不外驰,又不内驰,而中不昏沉矣,此即日月交精交光也。 [47]
回光证验境界十分美妙,如登圣境:
静中绵绵无间,神情悦豫,如醉如浴,此为遍体阳和,金华乍吐也。既而万类俱寂,皓月中天,觉大地俱是光明境界,此为心体开明,金华正放也。既而遍体充实,不畏风霜。
现在可考证有三:一则坐去,神入谷中,闻人说话,如隔里许,一一明了,而声入皆如谷中答响,未尝不闻,我未尝一闻。此为神在谷中,随时可以自验。一则静中,目光腾腾,满前皆白,如在云中,开眼觅身,无从觅视,此为虚室生白,内外通明,吉祥止止也。一则静中,肉身絪细,如绵如玉,坐中若留不住,而腾腾上浮,此为神归顶天,久之上升,可以立待。此三者,皆现在可验者也。然亦是说不尽的,随人根器,各现殊胜。如《摩诃止观》中所云:“善根发相是也。”此事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,须自己信得过方真。[48]
【作者简介】李远国,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教授。
[1]《道藏》第4册第701、702页,文物出版社、上海书店、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。
[2]《道藏》第4册第741页。
[3]郭庆藩《庄子集释》,《诸子集成》第4册第58页,岳麓书社1996年版。
[4]李潆《身经通考》第107页,中医古籍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。
[5]王明《太平经合校》第728页,中华书局1960年版。
[6]《张三丰全集》,《藏外道书》第5册第480页,巴蜀书社1988年影印本。。
[7]李时珍《奇经八脉考》引,《四库全书》本。
[8]俞琰《易外别传》,《道藏》第20册第320页。
[9]李时珍《奇经八脉考》。
[10]《尹真人寥阳殿问答编》,汪登伟校《古书隐楼藏书》下册第566页,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。
[11]《道藏》第28册第359页。
[12]《尹真人寥阳殿问答编》,汪登伟校《古书隐楼藏书》下册第553页。
[13]《尹真人寥阳殿问答编》,汪登伟校《古书隐楼藏书》下册第563页。
[14]《泄天机注》,汪登伟校《古书隐楼藏书》上册第161页。
[15]《上品丹法节次注》,汪登伟校《古书隐楼藏书》下册第634页。
[16]汪登伟校《古书隐楼藏书》上册第160页。
[17]《张三丰全集》,《藏外道书》第5册第479页。
[18]《张三丰全集》,《藏外道书》第5册第480页。
[19]《上品丹法节次》,汪登伟校《古书隐楼藏书》下册第635页。
[20]汪登伟校《古书隐楼藏书》上册第155页。
[21]《皇极阖辟证道仙经》卷上,汪登伟校《古书隐楼藏书》下册第530页。
[22]《上品丹法节次》,汪登伟校《古书隐楼藏书》下册第627、628页。
[23]《上品丹法节次》,汪登伟校《古书隐楼藏书》下册第627、628页。
[24]《修真辩难后编参证》,汪登伟校《古书隐楼藏书》上册第324页。
[25]《修真辩难后编参证》,汪登伟校《古书隐楼藏书》上册第323页。
[26]《太乙金华宗旨》,汪登伟校《古书隐楼藏书》上册第509页。
[27]《道藏》第24册第618页。
[28]《金仙证论·序炼丹第一》,《藏外道书》第5册第480页。
[29]《修真辩难前编参证》,汪登伟校《古书隐楼藏书》上册第275页。
[30]汪登伟校《古书隐楼藏书》下册第568页。
[31]《吕祖师三尼医世功诀》,汪登伟校《古书隐楼藏书》下册第600页。
[32]《雨香天经咒注》序,汪登伟校《古书隐楼藏书》下册第405页。
[33]《雨香天经咒注》序,汪登伟校《古书隐楼藏书》下册第406页。
[34]汪登伟校《古书隐楼藏书》下册第414页。
[35]汪登伟校《古书隐楼藏书》下册第415页。
[36]汪登伟校《古书隐楼藏书》下册第417页。
[37]汪登伟校《古书隐楼藏书》下册第423页。
[38]汪登伟校《古书隐楼藏书》下册第427页。
[39]汪登伟校《古书隐楼藏书》下册第436页。
[40]《天仙心传玄科》,汪登伟校《古书隐楼藏书》下册第672页。
[41]《天仙心传玄科》,汪登伟校《古书隐楼藏书》下册第672页。
[42]《雨香天经咒注》,汪登伟校《古书隐楼藏书》下册第481页。
[43]汪登伟校《古书隐楼藏书》下册第506页。
[44]《太乙金华宗旨》,汪登伟校《古书隐楼藏书》下册第503页。
[45]汪登伟校《古书隐楼藏书》下册第508页。
[46]《太乙金华宗旨》,汪登伟校《古书隐楼藏书》下册第511页。
[47]《太乙金华宗旨》,汪登伟校《古书隐楼藏书》下册第511页。
[48]《太乙金华宗旨》,汪登伟校《古书隐楼藏书》下册第514页。
最新发布
上一篇:丘处机伦理思想发微
Copyright © 2016-2018 msqyg.com